赵勤@控烟研究中心
U-CHINA-I15项目研究背景为76所中国大学拥有公共卫生专业或学院每年有近5000名学生毕业进入CDC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工作。适当掌握控烟倡导能力对于开展工作大有裨益。
项目分四个阶段:适应中国文化的倡导理论研究;培训计划设计;控烟课程和无烟校园方案设计;基于课程,实施由学生主导的无烟校园倡导活动。
教学方式多样化:讲座、案例讨论、小组教学、角色扮演、辩论、基于问题研究的学习
目的:使学生具备基本理论知识、方法和技术,推动无烟活动与倡导活动
课程安排:总共16学时,8小时面授,8小时实践。面授课程包括2小时烟草流行病学与FCTC,4小时控烟倡导政策,2小时课内练习与无烟校园策划讨论。
第一期项目在中国7所重点高校医学生中开展,项目为期18个月,并以另外7所同级别、开设医学专业的学校为对照,利用纵向数据追踪,研究分析倡导能力在政策及公众态度方面发生变化。
项目学校的选择考虑了地理分布、学校的科研合作意向以及将控烟课程引入教学的意愿。主要确定五年制医学生中的大四公卫系学生,人数从29—115人不等,保证项目前后三次调查的人群统一性。后期调查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参加实习,人数有所减少,但是至少保持一半的人数参与调查。而对于人数较多的学校,则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。
项目开始时选择每所学校1名老师进行集中培训,之后该老师作为项目合作学校的PI,进行课程主讲并培训本校其他教员参与辅助教学。
项目实践阶段的关键是师生推进无烟校园活动。具体活动包括设计主题和标语、无烟校园警语、获得大学高层领导支持、通知相关组织团体执行此项新政策。
统计方法为学校群组比较结合学生个体比较。干预组三次(基线、中期、后期),对照组两次(基线、后期),综合分析时间效应和实验效应。统计前分析问卷Cronbach系数,大于0.7为可信度好。为减少不同学校间的基线差异,采取处理趋势(差值)分析。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并量化学生无烟校园活动,使后期评价较为单一,可适当加入学生活动评估,做到前后期定量和中期定性评估相结合。
合理的项目评估设计需要经历漫长的逻辑推导和判断修正的过程,还需要媒体监督来推动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。
干预组 对照组
(1.地理分布 2.研究合作意向 3.教学意愿) (1.有公卫系 2.同一地理区域 3.同一学年)
北京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
哈尔滨医科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
宁夏医科大学 包头医学院
广东药学院 中山大学
山西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
南京医科大学 东南大学
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